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我国三处古代水利工程荣登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17-10-12 09:06:48    中宏网  参与评论()人

中宏网10月11日电(记者王镜榕) 就在宁夏引黄古灌区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提名地”,为今年的国庆旅游市场刮来一股强劲客流不久,又有好消息传来,墨西哥时间10月10日上午10点(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上11点)左右,在墨西哥城召开的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宁夏引黄古灌区和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等3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其遴选标准较为严格,必须满足建设年代在100年以上的灌排工程,在工程设计、建设技术等方面领先于其时代等。在这次最新名录新鲜出炉前,全世界已评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58处,其中包括我国陕西郑国渠、四川乐山东风堰等10处。此次,我国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宁夏引黄古灌区和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3处。

  宁夏引黄古灌区——填补了宁夏申遗空白

宁夏引黄古灌区位于黄河上游前套,灌区南北长320公里,东西最宽40公里,面积6600平方公里,海拨高程在1090至1230米之间。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悠久,是我国四大古灌区之一。自秦汉移民开发以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木闸、滚水坝控水,明代的石闸布设,刻字“水则”;清代的飞马报汛、埋设准底石、闸坝砌筑、植柳固堤、“封”“俵”轮灌、渠道岁修、插杠挡闸等技术及经验领先于其时代,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宁夏引黄灌区总灌溉面积828万亩,灌区内干渠25条、总长2454公里(历史超过100年的渠道有14条、总长1292公里,灌溉面积544万亩),引水能力合计750m3/s,各类控制工程9265座。此次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填补了宁夏申遗空白,向世界亮出了“塞上江南”的靓丽名片。

  “汉中三堰” ——陕西又添世界级历史文化“金名片”

“汉中三堰”,即山河堰、五门堰和杨填堰。山河堰,位于今天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河口,因褒水(褒河)又名山河水而得名,宋代《山河堰赋》记载是汉代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开创,是中国古代汉中引褒水灌溉农田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也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五门堰始建于王莽居摄年间(公元6—7年),位于城固县桔园镇湑水谷口,堰首与坝体均以条石堆砌,并列五洞以分流, 故称之“五门堰”。五门堰灌区建有“九洞八湃”及“三十六处水口”,其工程设计、建造技术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自建堰后,灌区1万多亩;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箫何、曹参所修。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县、城固两县农田5000亩,故名杨填堰。“汉中三堰”自创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分析人士指出,“汉中三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成功,不仅使陕西新增一张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金名片”,也将开启陕西古代水利灌溉工程保护开发利用新的篇章。

  隋代灌溉工程遗址——民间自筹修建、政府指导管理的典范工程

福建省“黄鞠灌溉工程”由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主持兴建,始建于公元7世纪初,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发现的系统最完备、技术水平最高的隋代灌溉工程遗址。该工程分为右岸龙腰渠、左岸琵琶洞渠系两个灌溉工程系统,两处灌溉工程渠系长十多公里,灌溉面积两万余亩,具有农业灌溉、生活供水、水力加工等综合功能,建成以来,使闽东地区农业生产力大步向前,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其工程技术之先进、效益之显著,令世人叹为观止。(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