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中国食品企业出口面临认证“隐形高墙”:标准不一,互不采信

2017-10-10 09:12:39      参与评论()人

对此,专家建议,应强化引导企业以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加工,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同时要重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测认证民族品牌,在国际认证市场增强话语权,以有效维护国家和企业正当利益。

出口食品企业遭遇认证壁垒 部分自愿性认证变相成为强制性

认证认可是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手段,是市场经济的“信用证”、企业质量管理的“体检证”,也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不过,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却让我国出口食品企业面临日益增多的认证壁垒。

记者了解到,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一直重视推行和强化质量认证。通过加强监管、优化服务、推进互认,推动质量认证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据介绍,全国累计颁发质量管理体系认证45.4万张、42.9万家,颁发证书及获证组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并且,在推进国际互认方面,启动实施了《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三年行动计划,加入21个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签署13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10份双边合作互认协议,100%等同转化35项国际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

然而,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外客户以需满足其国内法律法规等要求向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向出口食品企业提出各类具有贸易保护色彩的认证要求,认证壁垒日益增多。

“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企业除了取得出口国注册资格外,国外采购商还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外资机构的认证。”宁波检验检疫局认证监管处陈继新处长说,最近,质检部门调查注意到,我国食品企业进入不同国家市场,不少国家的客商强制要求必须通过外资机构的认证才行。以出口罐头生产企业为例,仅浙江、江苏就有9成企业是由外资机构认证的,而且拥有4个及以上认证。

“为了产品能进入不同市场,我们企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共计通过了HACCP、ISO9001、犹太、社会责任和BRC等8个认证。”宁波天韵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颇为无奈地表示。

据了解,目前,在国际上与食品相关的常见认证大致包括四大类:以HACCP和ISO9001为代表的体系类认证;以有机食品和非转基因(IP认证)为代表的产品类认证;以美国FDA认证、独联体国家GOST认证和日本JAS认证为代表的国家类认证;以清真认证和犹太认证为代表的宗教类认证。

为您推荐:

拨开迷雾,读懂中国经济

2017-10-09 10: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