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中国大飞机,造出自己的“心脏”到底有多难?

2017-09-29 08:59:02      参与评论()人

从支线飞机翔凤(ARJ21)到首飞的单通道C919,再到中俄联合设计的宽体飞机,中国自己的大飞机正沿着既定的发展路线步步推进。然而,与国外相比,国产大飞机依然落后。如何缩短差距,甚至能否“弯道超车”成为疑问,尤其是作为“心脏”的发动机,在技术积累上,中国更加薄弱。

我国第一台大飞机发动机何时诞生?在商业上能否具备全球竞争力?不久前,在求是西湖学会工程分会举办的一场讨论中,基础研究领域和企业界的顶尖专家坐在一起,试图向公众解答这些疑问。

存在一代甚至更大的中外差距

“现在(飞机)载着几百人飞来飞去,要说什么是人间奇迹,这就是了。我自己研究空气动力学,想到这个还是很激动的。”谈起C919,清华大学教授符松说,能上天已经值得骄傲,对中国的大飞机研制,还是要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而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相对空客、波音的竞争机型,符松说,首飞的C919已经有一些创新,比如减少了5%的空气阻力。

从整个流程来说,首飞只是第一步,之后,C919还需进行一系列试飞。在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不断改进和验证后,才可最终交付使用——按照预想,应在三年之后。最终交付的C919会达到一个怎样的水平?今年6月加入商飞北京研究中心的杨志刚说,如果和现在最好的空客320和波音737相比,能在一个数量级的话,“就是非常非常好,这也是一个务实的评价。”

不过,大飞机的“心脏”——发动机的制造乃至量产还很难短期实现。在首飞中,C919搭载的发动机LEAP—X,由CFM国际公司研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华介绍说,在航空领域,飞机的设计制造一般需要15—20年,发动机要20—25年;全世界能做飞机的企业有20—30家,能做发动机的却只有3—5家。从事军用航空发动机设计的他坦言,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跟国外最先进水平相比落后一代(20—25年)甚至更多。然而,“民用发动机,因为没有基础,也不好比较,恐怕也差了一代甚至更多。”

针对发动机研发的落后现状,2009年1月,中国航发商发(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目标很明确:制造可商业化的发动机。2016年,中国宣布在“十三五”期间,将启动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用某位分析师的话说,估计“直接投入在1000亿元量级,加上带动的地方、企业和社会其他投入,专项投入总金额约达3000亿元”。中国自主制造商用航空发动机已是国家战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