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未来科学大奖如何对标诺奖:王晓东抠细节,徐小平有求必应(2)

2017-09-11 09:06:46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对标诺贝尔奖,这成为一种目标的同时,事实如何?2016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得主是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在他得奖后不到20天,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得主之一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邓肯·霍尔丹和薛其坤的工作很相近。

“我觉得科学委员会对我工作的评价是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平。”薛其坤说。

王晓东:通过我们的努力去赋予它公信力

影响力—公信力—程序公正性,科学奖项归根到底是程序的公正与否。不可否定的是,评选是基于评委的“判断”,判断会背上“不客观”的包袱,成为另一个波动奖项公正性的因素。

“网要撒得广。”王晓东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为了约束权力,科学委员会没有提名权,只能邀请提名人进行提名,只有网撒得广,真正重要的科学发明发现才最少被遗漏。每个单项奖,他们会给上百人发出提名信邀请。

接着是评审,识别被提名者中那些真正在世界层面上具有影响力的。用来识别的“试纸”是被提名者所在领域的多位国际同行,他们的评议是投票的重要依据。

“科学委员会对科研的理解水平有局限性,在专业上也有局限性。”王晓东说,国际同行评议得以让他们避免自身的局限。委员会中有生物的、物理的、计算机与数学的,隔行如隔山。

9月9日上午是最后一次的讨论会,以投票结束。桌子上,摊着国际同行评议,以及那些证明候选人科研事实的材料。委员会成员讨论,但不以“取得一致”为目的。

讨论是“钻”进细节处的,“对手里的神圣一票是很尊重的”。“为任何一点小的细节,大家会去查文献,打电话,找内行讨论。”王晓东说。

甚至,他还表示,他们会“抠”细节,思考提名者每一句话的意思,提名人和被提名者的学术关系,双方的学术观点是相左还是相同?都在考虑范围内。

要周全的方面比外界想象的多。这位候选人科研成果是什么?有没有任何与事实不符的?这项成果到底重不重要?和另一位候选人相比,哪个更重要?

这些问题,恐怕在委员会成员投票的前一刻还盘旋在脑中。

至于有哪些候选人?谁提名的?评选中的讨论内容?王晓东说,这些都需要保密50年,再向外界公布。这写进了未来科学大奖的评审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