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重庆:“文化经济学”激活城市创新因子

2017-08-31 16:52:03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303话剧社的台词墙,记录了其成立以来原创剧目的经典台词。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新华网重庆8月31日电(韩梦霖)8年前,一群话剧业余爱好者聚在一起,排练经典话剧《雷雨》,他们第一次排练的地方选在了杨家坪工学院的303教室,因此这个业余剧团取名为“303话剧社”。

8年后,303话剧社已经从居无定所的“流浪艺人”,到如今扎根南岸区施光南大剧院的地下空间,从一个带有先锋文化实验性质的业余剧团,发展成为全市最大的一家团场合一的民营话剧社。

今年上半年,303话剧社已完成演出232场,艺术沙龙活动11场,观影人次近15万,原创作品《8090》荣获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目前303话剧社已拥有实验剧场、艺术剧场以及青年剧场三个驻地,原创剧目占重庆原创数量的30%;2015年303话剧社的原创作品《连木》入围第三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剧目……

“我们小剧场演出的模式更多靠的是口碑传播,并没有大规模的做媒体宣传。上周上演的原创话剧《你是我的孤单》,最开始一场只有七八十人,到后来每场都坐了200多人,最高380元的票炒到了600多一张。这说明重庆人对优秀文化作品是处于非常饥渴的状态。”剧场的经理兼导演李敬全表示。如今,303话剧社所代表的小剧场话剧,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文化消费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

303话剧社的崛起是南岸区近年来大力扶持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南岸区已经形成了以施光南大剧院、国瑞303话剧社等剧场为引领,集高雅艺术与群众娱乐为一体的演艺产业链,粉丝经济正在成为新的文化消费增长极。

南岸区,这个见证了重庆开埠的地方,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近年来,南岸区以文化为抓手,深度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挖掘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潜力,通过精心打造,培育、引进和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借助文化产业创造发展新基因。目前,文化产业已成为南岸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南岸区正在成为重庆文化产业创新的“孵化器”。

  位于南滨路上的“原 美术馆”因其独特的造型颇为引人注意。新华网 韩梦霖 摄

有“重庆外滩”美誉的南滨路,这条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观光休闲景观大道,已成为外地人来重庆旅游的一张观光名片。

但传统的商业街模式早已无法满足精神文化消费的时代需求。近年来,南岸区大力挖掘南滨路的文化元素,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先机,杜莎夫人蜡像馆、施光南大剧院、长江汇当代文化艺术中心、米市街-慈云老街-弹子石历史文化街区、国际马戏城一期……一个个文化项目在这里开花结果,一家家文化企业在这里生根落地,一个个文化符号在这里闪亮崛起,文化消费成为如今南滨路上新的“金字招牌”。

在南滨路上,有一个造型独特的球体建筑颇为引人注意,这就是2015年入驻南岸的 “原 美术馆”。今年6月,这家美术馆只有5、6个人的运营团队策划了一次特别的展览——《时代肖像—肖全镜头下的重庆女人》,邀请到中国知名人像摄影师肖全,来重庆历经16天,连续拍摄了300多名重庆本地的普通女性,最后精选了其中97张作品进行展出。

“当时前期准备中报名异常火爆,经过我们筛选,选出了300名重庆女性,她们中有创业者、护士、教师、空姐、瑜伽师、舞蹈家,真实反映了重庆当下女性的状态,讲述了重庆女性的故事。”美术馆副馆长薛薇告诉新华网。

“我们美术馆的定位非常明晰,就是坚持‘做每一个人的美术馆’,做面向大众的艺术” 薛薇说。

在她看来,目前南滨路已经有两家美术馆了,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文化类项目落地,“这样的艺术机构越多越好,这样能把南岸的艺术氛围烘托起来,我们也期望之后来南岸的人能够慢下来,去关注艺术,关注人文。”

南滨路上的另外一家美术馆今年也有精彩的文化活动举办。4月底,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在南滨路长江当代美术馆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的226名艺术家、上千件影像作品展出,进一步活跃了南岸的文艺创作氛围。

今年3月,南滨路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作为重庆市唯一代表参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创建,以西部地区评分第一的评审成绩,顺利通过文化部专家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