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黄金五年种业“三变” 市场规模已达700多亿元(2)

2017-08-23 09:20:1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目前,玉米以机收籽粒品种为突破口,大豆以高蛋白食用品种为重点,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申请品种权64件,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申请62件,相当于过去七八年申请量的总和。“6年前,我种玉米用的是‘先玉335’种子,不过现在1万多亩地已经都换成国产的‘良玉99’了。”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种粮大户李军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一开始我对国产种子的质量也有疑虑。2013年试种了400亩,发现国产品种抗大小叶斑病,还特别抗倒伏,今年就全换了。”

随着突破性优良新品种不断涌现,国内种企的“失地”正在收复。“国产品种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国外品种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水稻、小麦、大豆、油菜全部为自主选育品种,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国产化率达95%以上,蔬菜自主选育品种占87%以上,玉米自主选育品种占85%以上,一批自主研发的突破性苗头品种增长势头强劲。”农业部种子局局长张延秋说。

科研之变——

打破转化“肠梗阻”

科研成果的商业化离不开种子企业,种子企业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更离不开科研人员。此前,我国80%的种业科技人员集中在科研单位,而80%的种子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种局面亟待扭转。让科研人员“为企业育种、到企业育种”是扭转这一局面的突破口。

2014年底,农业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确定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水稻所、蔬菜花卉所以及中国农业大学玉米改良中心4个科研单位,开展种业科研成果机构与科研人员权益比例试点工作。权益改革对科研人员在成果中所占的比例划出了最低线:新品种权的权益比例不低于40%,育种材料的比例不低于60%,大大高于当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不低于20%的规定。

今年,试点单位已由最初的4家扩大到全国的122家。尽管如今已习惯了高额转让费,但回忆起第一年试点的情形时,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高级农艺师王德森依然难掩激动。2015年,他所在课题组培育的“中麦875”和“鄂麦170”两个品种获得转让费121万元,按照试点原则,其中60%直接分配到个人。王德森作为参与者之一,所得收益占这60%中的5%,到手3.6万元——转让费比往年翻了一番。

中国种子协会副会长李立秋表示,我国有400多家科研单位的1.6万名科研人员在从事种业研究,育种人员数量居世界第一;长期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43万份,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2万多个,基础研究不可谓不强,但种业产业却不强,关键就在产学研脱节。通过改革,不再是教授带着一帮学生的课题组制,让商业化育种解决了科研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实现了育种由项目导向转变为市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