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二线城市吸引力显现(2)

2017-08-21 08:31:05    科技日报  参与评论()人

  “我带的硕士研究生回老家工作了。”贺军栋说,“其他导师的学生也没有去北上广的,留昆明的居多,回家乡的也有。”

  在贺军栋所在的高校圈子里,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基本没有去“北上广”这个意向的“萌芽”。他们习惯了二线城市的节奏、自己的事业“土壤”也在这里,没有什么理由要连根拔起的扑向“颠沛”的一线大城市。

  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北上广”并不高

  “就业率”一度成为高校的紧箍咒。据教育部估计,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与北京、上海等地落户政策收紧的矛盾日趋白热化。

  为了缓解矛盾,教育部门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去年年底召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提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从事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医疗养老等工作;组织实施好“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向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输送毕业生。

  总之,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随着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日趋理性,科学与多元化的就业心态也随之出现。

  与此同时,高校也更多地从关注就业数量到关注就业质量与满意度。从质量和满意度的角度看,找工作堪比找对象,要“才貌双全”。即要收获颇丰,又要趣味相投。其中的“收获”不仅仅指薪酬,还应该包括生活环境、上升空间、事业土壤等。

  二线城市在这些方面并无明显劣势,甚至优势更足,比如事业土壤,对于在二线城市毕业的人来说,人脉、环境等因素已经成型。

  “北上广”最吸引人的是相对公平。在知乎上,一个《压力这么大,你为什么留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问题获得了近140万的浏览量和474个回答。“房价”成了热议的话题并不意外,然而,另一个出现频次最多的词是“公平”。

  可以预见的是,二线城市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开放性的增加,包容性也会日渐增强。

  那些各大部委的小李、小张们可能无法出现在北京之外的城市,但是写字楼里的Vivian和George却有无限可能,在二线城市的热切召唤和一线城市的屡设壁垒之间,毕业生将用脚来投票。

  本报记者 张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