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共享”如雨后春笋,是真正盘活资源还是营销噱头?

2017-08-18 09:02:34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题:“共享”如雨后春笋,是真正盘活资源还是营销噱头?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袁慧晶、朱丽莉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睡眠舱、共享马扎……一批批的带着“共享”名头的模式和产品在国内各地纷纷亮相。这些“共享”产品和服务,有的的确方便了群众,有的则不太受人青睐,并引发人们讨论:这究竟是真正在盘活资源,还是有关公司可是把“共享”当成了营销的噱头?

  纷飞的“共享”引发网友热议

  这两年,借着“共享经济”的风头,越来越多共享模式产品走进城市生活,有的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方便,有的则大受冷落。

  日前,北京街头部分公交站附近,出现了一种供人免费使用的“共享马扎”,马扎的布面上印有某企业的二维码。记者了解到,相关企业已在北京投放了近千个马扎。虽然是让人免费使用,但鲜有人使用。大量马扎出现在人流密集的地段,占据了人行道,反而带来混乱。不少市民质疑这是企业借“共享”之名做广告。

  无独有偶,北京、上海、四川等地近来还出现“共享睡眠舱”,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手机轻轻一扫二维码,无需身份登记,即可分时段入住。虽然由于存在费用偏高、空间过于密闭、空气流通弱等问题,短暂的热闹过后,使用者越来越少。没多久,一些地方的“共享睡眠舱”已暂停运营。

  不时出现的“共享+”,让不少人感慨创新创业的神奇魔力,也带来了人们对真伪共享的讨论。有网友认为,虽然像共享单车这样的项目,的确给人们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一些商家推出的“共享”,并不太接地气,或许只是以圈钱或广告为目的,打着共享的旗号投放的产品随意占用公众资源,影响市容市貌,还是值得警惕。

  什么样的“共享”才是典型的“共享经济”

  “共享+”模式和产品不断出现,让人不禁追问:究竟何为“共享经济”?“共享”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共享经济的两大内涵是资源是否流动起来,及是否运用了第三方的互联网平台。”江西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麻智辉认为,目前资本涌入共享经济市场,大多集中在日用、交通出行等生活消费型的共享商品中,如单车、雨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