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培训贷”调查:受骗者先被洗脑 维权或困难重重(4)

2017-08-17 09:14:27    法制日报  参与评论()人

  那么,受骗的学员是否可以起诉?

  北京律师周云表示,学员与借贷机构的借贷条款是合法有效的,学生的贷款需要依约偿还;至于学生交给培训机构的学费,可以以违约为由起诉,比如,有的培训机构并无办学资质、承诺的毕业后薪金水准未达到等。

  “这种‘培训贷’可能涉及合同诈骗行为。单从民事角度看,这是典型的教育培训合同纠纷,参加培训者要想取回已交纳的培训费,要么解除合同,要么撤销合同。根据合同法规定,可撤销合同主要有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订立时显失公平的合同。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合同的解除,主要涉及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周云向记者介绍说,申请解除合同需要注意几点,“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培训提供方是否有欺诈行为;其次,在合同签订阶段,培训提供方是否有夸大宣传,构成重大误解”。

  在周云看来,申请确认合同无效的主要焦点在于,“就设立培训的架构而言,是否取得培训教学资格、是否有办学许可证”。“但是,参加培训者是不是没有一点责任呢?不是的。‘培训贷’主要涉及的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在签约时已成年,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若不存在导致合同无效的条件,则应按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不过,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此类维权困难重重。

  “骗取消费贷款方法,通常是骗贷人和商家、服务提供商串通分成,比如曾经有媒体曝光过的‘医美贷’,或者商家欺骗申请人贷款,后者不知道自己贷款了。‘培训贷’的流程看起来似乎很正常,申请人也知道自己申请贷款,不少学生也确实完成了课程。”上述业内人士对记者说,目前所说的培训行业骗贷主要是招转环节的加入让很多原本并不想去培训的人选择参加培训,让这些人有被欺骗的感觉,尤其是在最后的培训结果不满意时,这种欺骗感尤其强烈。

  为什么陷入“培训贷”不好维权?《法制日报》记者调查多日发现,“培训贷”几乎都发生在IT业培训,而非其他行业领域。上述业内人士解释说,IT“培训贷”不同于其他的贷款,在各个流程上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在法律上几乎是没有什么可以起诉的点,因此在贷款之后没有很好的办法进行维权。最近骗贷风波不断在网络上出现,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办法诉诸法律。

  “即便是急需资金周转,大学生本身也不具备贷款的资格。从自身的经济基础到抵抗风险的能力,大学生都不符合借贷的条件。所以,倘若有培训机构或借贷平台要求或允许大学生借贷,这个机构平台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符合正常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在江苏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江雪对《法制日报》记者说,贷款不是想贷就能贷的。就个人而言,只有稳定的经济基础、具备还款能力,在遇上一定的资金压力时,才能考虑可承担范围之内的贷款,以缓解当前困境。所以,对于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缺乏风险管控能力的大学生而言,除助学贷这一类贷款外,应该远离消费性贷款。

  制图/高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