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种业危机突显自主创新不足:“洋种子”按粒卖,国产的论斤卖(3)

2017-08-17 09:11:35      参与评论()人

程经理说:“那就再等等。”随即挂了电话。

姚选两手一摊,无奈地说:“‘洋种子’的定价权、供货权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你有什么办法。我从4月开始到现在几乎每天都要给进口代理商打电话,人家就这表态,你难受也得受着,国内同品种的菜种又不行,你没得选择!”

“洋种子”就不能培育吗?《经济参考报》记者多方求证发现,“洋种子”大都是“杂交种”,“杂交种”通俗讲是一次性的,理论上无法育种,因为“杂交种”一旦育种,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就会造成减产,而且在抗病虫害的能力上也大幅下降。

农业部数据显示,中国种子市场初步预测价值超过600亿元。宁夏农牧厅蔬菜园艺站站长蒋学勒认为, “洋种子”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带来高产优质的蔬菜产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国外蔬菜种业技术所有者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控制权。

蒋学勒分析说,这几年,“洋种子”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的“苦果”已在一些地方逐步显现。业界人士也担心,如果国内蔬菜种业不能及时补上研发短板,极有可能在绿色安全的蔬菜产业发展上受制于人。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外差距有二三十年

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近几年,虽然国产蔬菜种子研发能力逐步增强,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进步很快,但总体上看,和国外的种业企业差距还是很大。

一些专家直言,国外很多企业种子资源的收集都是百年的积累,我们国内很多蔬菜种子的收集比较杂乱,最原始的种质材料积累我们不纯正。前些年我们没有重视这个事情,所以在分子育种、遗传育种、生物育种等方面的瓶颈不是三五年能够赶上的。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据了解,山东省开展育种科研的种业企业不足30%,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3%,远低于大型跨国种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且育种方法、技术和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总体上看,大企业不大不强,综合竞争力、引领带动力不突出。小企业不专不精,专业程度不够,产业链服务能力弱。

山东、宁夏一些受访的专家分析,大部分种子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育种能力较国外先进企业差距很大,市场侵权、套牌、仿制现象严重,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种子企业很难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