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证券时报:去散户化绝不意味着让散户伤心离市

2017-07-25 09:23:15    朱邦凌/证券时报  参与评论()人

面对2016年以来的“漂亮50”牛市和中小创“闪崩”交织的行情,散户投资者越来越难以适应,盈利越来越困难。同时在白马蓝筹的狂飙突进中,有些专家和机构呼吁“去散户化”,认为散户不适合市场。A股的典型特点是散户市,投机文化盛行的原因就是散户太多,应该尽可能让散户离开市场,机构主导的股市才是成熟市场的标志。

笔者认为,去散户化绝不意味着驱逐和收割散户,让散户伤心离市。去散户化应该是一个散户与机构投资者双赢的局面,是一个散户主动自愿投资基金、信任“专家理财”的过程。而在去散户化过程中,基金只有建立起强烈的信托责任,投资理念成熟、投资研究深入、投资收益稳定,以责任感让个人投资者放心,以较高且稳定的投资收益回报投资者,投资者才能放心地将资金交予基金管理。去散户化的前提,是基金尤其是公募基金建立信托责任。

公募基金的资产总规模在今年上半年达到10.07万亿元,相比2016年底的9.17万亿元,增长了9019亿元,但大部分为货币基金。私募总规模已经超越公募基金3.5万亿元,高达13.59万亿元,但大头为投资于一级市场的股权和创投基金。确实,中国基金业经历了资产管理规模爆发式增长,产品不断创新,业务也日益多元化。基金成长壮大为市场机构投资者的重要力量,成为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

但基金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对投资者的信托责任、对持有人利益的保护、基金公司治理结构、投资收益稳定性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具体来说,屡禁不止的老鼠仓、基金散户化、公募基金旱涝保收的提取管理费模式、收益难达投资者预期等问题,都成为基金发展的瓶颈,让个人投资者对投资基金望而却步,不敢将储蓄金、养老金放心大胆地交给“专家理财”打理。

中国基金公司均为契约型基金,这种组织结构可能引发基金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就是投资者的利益有时得不到真正的重视与保护,投资者、基金经理、管理层的利益可能无法统一。投资者只是基金的客户,对基金公司运作管理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基金经理不管投资盈亏照拿管理费,基金经理激励机制缺失。在这种组织架构下,基金的信托责任可能存在问题。在这方面,美国基金业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美国的基金主要是公司型基金,基金持有人为公司股东,最高的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公司的董事会受雇于股东大会,代表股东聘请投资顾问来管理基金,董事会中至少有50%为独立董事。这一制度,明确了股东是基金的所有人而不单是客户,董事会应该代表基金持有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