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浙江一家“僵尸企业”的拯救与自救

2017-07-24 09:12:40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每天凌晨时分,位于浙江省瑞安市汀田镇文华路的瑞安市菜篮子批发交易市场人头攒动,一车车的蔬菜从这里分流到周边各地。繁华与冷清,似乎就发生在一夜之间。几年前,这里是银行索债的集中地。再向前追溯若干年,这里是我国包装行业龙头企业浙江华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滨)日进斗金、风光无限的辉煌之地。

从一家“明星企业”,到因担保链破裂停产“休克”,再到积极自救、引资激活——在民营经济先行区浙江瑞安,通过解剖当地“名企”华滨集团在市场搏击中的多次沉浮,可以为地方政府对类似企业“靶向”施策、精准处置提供范例。

“华滨停产了。”2014年前后,比刚刚更名“华滨集团”这一消息更具传播效力的,是老板们聚会时的窃窃私语。华滨曾是瑞安的明星企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创始人余碎斌从走街串巷贩卖袜子起步;1996年,创立浙江华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几年以后,一场看似非常大的风险投资在华滨实施,华滨花巨资引进一条日本三菱重工制造的BOPP薄膜生产线。

高风险迅速带来高回报,这一举措让华滨进入加速发展期。2004年,华滨总产值超过五亿元;四年后,华滨在民营经济发达的瑞安市成功跻身前五强。

尝到甜头的华滨投资加速,先后引进了四条国外高端生产线,总投资需五六亿元,并开始多元经营,涉足房地产、矿产开发等领域。但这一次不再幸运,随着产能供过于求,企业利润骤降。华滨最后不得不关停一些生产线,因为越做越亏。

然而,最终迫使华滨停产的根本原因还是担保链出问题。瑞安市金融办主任周林平说,2013年,华滨为南翔公司、华能公司的贷款担保代偿近亿元,再加上自身银行贷款,每月的利息支出已超出其承受能力,其他产业也资产缩水严重。

这一切终于压垮企业,近百亩土地开始闲置、数亿元资金进入死循环。2014年8月,华滨集团决定调整产业结构,处置盘活资产,停止生产,积极进行自救。瑞安市政府允许该厂区“退二进三”,2016年华滨集团与浙江东日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对厂房实施改造,变身大型农贸市场,当年12月24日,农贸市场开业。

“身陷绝境,天塌地陷,一夜白头。”华滨集团总经理余建敏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感受,神色凝重,一字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