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调查:相当部分地区的银行实际不良率或是官方数据的2-3倍

2017-07-18 18:02:57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银行官方不良率真实性存疑

报告显示,在2016年新增贷款中,约45%为房地产抵押贷款,由于大多数购房者都已支付 30%-50%、甚至70%的首付资金,在不出现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情况下,购房者终止还款的可能性都比较低,因而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相对可控。

随着“317”新政效果逐渐显现,银行开始调整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贷款规模,东方资产预计房价下跌幅度达到 20%-30%时,银行贷款损失将首次超出其承受能力。

而银行账面不良率是不是能反映真实风险呢?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主要来自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所在地区银行实际不良贷款率普遍高于官方统计数据,相当部分地区实际银行不良率是官方统计数据的2-3倍,意味着我国银行体系实际风险远远大于表面风险,需对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持警觉。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数据,2017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795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74%。

至于银行业不良贷款到底有没有见底,报告认为2017年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 不良贷款率“双升”,并且未来3-5年局面仍难以扭转。

不良率进一步攀升的隐忧是什么呢?报告认为,一是基准利率增速若提高,不良贷款率增速会相应提升;二是人民币汇率增速若提高,不良率增速也将提升;三是银行拨备覆盖率增速若下降,不良贷款率将提高;四是城镇化率增速若降低,不良贷款率也将提高。

“此外,‘一行三会’近期出台了一系列监管政策,穿透非银等信用中介,银行业须依据实际风险敞口还原真实的资本充足率,增加了资本消耗,使得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变得不再那么富余。信贷扩张的空间因而受到制约,通过做大分母稀释不良率的路径已经越走越窄,”报告称,“综合看,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当下见顶并出现向下拐点的概率并不很高,不排除阶段性下探之后,中期仍将稳中有升。”

按照2016年上市银行数据,关注类贷款的迁徙率高达34.94%,表明关注类转为不良贷款的速度有所加快,这也使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压力。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处置和核销不良资产的能力也受到诸多制约,尽管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扩容等拓宽了不良资产处置渠道,但具体效果显现仍需时日,且在“L 型”经济走势下,不良资产处置难度较大,因此报告预计未来 3 -5 年银行业不良资产会缓慢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