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林毅夫:制度创新比科技创新重要?比较中国和印度就有答案了

2017-07-18 15:35:00    北大国发院BiMBA  参与评论()人

上月,观察者网发布了林毅夫和喀麦隆经济学家孟加的新书《战胜命运》导读及第一章之后,读者讨论热烈留言无数,其中对西方国际机构自二战来给非洲开出的各种发展处方,进行了彻底批判。

他们还根据亚洲四小龙、中国等经济体的成功发展经验,为非洲等仍然处在贫困中的国家,或者深陷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经济体,提出了全新发展理念,在全球经济理论领域,展现出中国智慧。

7月6日,北京,倾盆大雨。北大出版社联合观察者网等机构在京举办北大博雅论坛100期,林毅夫和孟加先后发表主题演讲,400多人风雨无阻赴现场聆听。

会后,日程繁忙即将赶飞机离京的林毅夫,接受了观察者网约18分钟的独家专访。采访的话题正是从观察者网读者留言中提出的疑问开始的。

林毅夫在接受观察者网专访

观察者网:您在新书《战胜命运》的开篇讲到发挥潜在比较优势产业,来促进经济发展时,就举了几个农业的故事,比如中国甘肃的土豆以及马里的芒果,政府利用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带动当地农民促进了经济发展。

观察者网的读者就提到了当年赫鲁晓夫玉米运动的反例:四五十年代的时候,赫鲁晓夫在乌克兰和莫斯科种植玉米都大获丰收,后来在苏联全国推广,结果就失败了。那么,用您的理论,如何解释前苏联当年玉米运动上的失败?

林毅夫: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因为农产品的种植跟气候、土壤、水利等等关系非常紧密。比如说在南方合适的品种,在北方也不见得合适。因为它的气候条件不一样,土质条件不一样,水的条件不一样,阳光条件不一样等等。所以在一个地方合适的农产品品种,在另外一个地方不见得合适。

玉米在一个地方种成功了,并不是代表整个俄罗斯都能成功。而且当时是前苏联,国土面积非常大,北边冬天的时候无霜期很短,南方中亚这个地方又接近沙漠,比较热,赫鲁晓夫想把一个品种推广到全国,那当然不成功了。

所以我一直在强调要按照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如果政府能够按照各地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每个地方都能找到他合适的发展方向。

1234...全文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