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邓海清:央行货币政策不存收紧可能性 动机就是维稳

2017-07-11 11:18:27    新浪综合  参与评论()人

逆回购如期重启,“央行收紧论”再度证伪,重申“股债双慢牛”

来源:微信公众号“ 海清FICC频道”

作者:邓海清,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陈曦,“海清FICC”大资管频道研究员

7月11日,央行再次重启逆回购,进行30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100亿元14天逆回购操作,这是6月23日起连续12个交易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之后,央行的首次公开市场操作。对此,海清FICC频道作如下点评:

1、7月中旬货币市场流动性边际变化,由跨季时期的较往常宽松回归到合理水平,7月11日央行重启公开市场操作来对冲到期资金,反映出央行维护市场流动性稳定的意图明显,这也证实了前期暂停逆回购操作仅是对冲流动性宽松,而非收紧。

6月23日以来,央行开始暂停逆回购,至今已经暂停了近三周的时间,再加上期间大量的公开市场资金到期,使得市场开始出现央行是否会进一步收紧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担忧,这也就是市场上所谓的“6月不紧、7月紧”的观点。

但是,对此,我们一直的观点都是,由于6月跨季的因素,央行为了防止市场出现过度的波动,从而加大流动性投放,这也导致了市场较往常宽松,随着跨季的结束,央行逐渐收紧流动性“无可厚非”。但是,在监管协调2.0的大背景下,央行根本不存在使得市场流动性“难受”的动机,央行的资金回笼一定是建立在市场资金面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因此,“6月不紧、7月紧”的看法仅会是杞人忧天。

今日7月11日,央行重启逆回购操作,完全印证了我们之前的观点,央行的动机根本就在于维稳,即是货币市场流动性“不松不紧”。而本次央行重启逆回购,正是在货币市场流动性已经发生边际变化,由跨季时期的较往常宽松回归到正常水平,因此,央行需要进行逆回购操作来对冲之前投放资金的到期,进而维持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水平。

2、央行货币政策“不松不紧”,我们的主要逻辑在于:

关于货币政策,经济基本面并非货币政策核心变量,我们认为“监管协调2.0”是央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影响因素。5月12日,央行公布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监管协调进入“2.0时代”,之后为对冲监管层的严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存在边际放松的可能性,但大幅放松的可能性也不存在。原因在于,尽管2017年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前高后低”的情况,但“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没有,中国经济企稳走好的趋势没有变,因此,中国经济大幅回落导致货币政策大幅放松的可能性并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