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以工程师群体的创新力,解中国制造升级之难题

2017-06-29 17:35:23    经理人网  参与评论()人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但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全工业门类的工业国,却始终深陷大而不强的泥潭之中。

如何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大而不强”呢,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组数据中看出来:2016年中国进口总额为15874.8亿美元,进口工业制品为11773.3亿美元,居然占了进口额的74.2%。

在当今的制造业,是下游倒逼上游升级的态势——下游国产企业面对庞大的新需求,迫切需要上游国产厂商进行技术革新,以来满足他们对下游市场的需求、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

由0到1的技术创新不易,但从0.5到1的技术引进更为国人熟悉,可这恰恰也是一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血泪史。毕竟引进技术容易,如何让技术融入中国特色的企业及市场却是难解的结。

大部分企业家和技术工程师最熟悉的外来技术引进后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国内企业原来的生产团队和国外技术团队因引进技术的落地问题相互指责,使得生产进程缓慢甚至停顿,人心松散。最后结果往往是国内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时间去改造技术、工厂甚至团队,却并未获得预期效果。

这些国外引进技术与国内企业吸收、融合期间中的问题,至今仍困扰着大部分的国内企业家和改革者。事实上,比起国外的技术创新者,中国的工程师们更善于在中国特色的市场需求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或技术创新。

在过去十年里,Airlab的创始人林远就曾操作过不少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创新的成功案例。其中一个项目里,他与团队将美国Bostik公司新研发的功能聚酯树脂引入中国,以资深材料工程师的敏感触觉,将该材料根据国内制造业的市场需求,打造出如反光材料、FPC、太阳能背板等能满足多种应用场景的创新材料应用项目。由此,为国外的新技术在国内打造出了一家“主题应用项目专卖店”,即满足了国内制造业的升级需求,也反过来促进了国外新技术的优化。

Airlab新共响开创性的模式设计让创与造更易沟通。

根据制造业的现状及过去经验,Airlab新共响的创始团队反思并总结了中国制造升级的症结,和技术引进出现融合问题的本质原因。花费近一年时间,围绕工程师们的自身价值和制造业的升级问题,快速建立了超过8000人的资深外企工程师社群。这样一个具备创造力又接地气的群体,能很好地成为国外技术引进后同国内制造业企业对接时的“润滑剂”。

制造业,说到底就是应用加工的过程,而Airlab新共响,将用工程师社群的创新力,实现中国制造升级,推动国内外产业共创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