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调查流通成本高企:每增一个流通环节加价5%至10%(3)

2017-06-12 09:04:25      参与评论()人

傅兵认为,如果看单线流通成本,我国并不高,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还低。这不难理解,一件商品无论是从城市到城市,还是从城市到农村,我国在人力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以快递费为例,国内1公斤以下单件快递收费是10至13元,而在美国,这笔费用一般在10美元以上。

国内商品流通成本高,主要就高在综合成本上。由于流通领域发展滞后,流通环节过多,很多明明可以直接从产地到销地的商品,经过几次不必要的“折腾”后,综合成本就蹿升一大截。

——标准不统一,由此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搬倒腾挪。

“在一些产品运输中,海运、铁运、公运各有各的标准,各干各的。”青岛港海铁联运中心经理吕世鹏说,以运输食用油为例,铁路部门要求必须用指定的油罐和液袋,公路部门也有自己的规定,从海路转铁路或从铁路转公路,都要重新经过腾挪分装,时间、费用成倍增加。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商品流通中,因不必要的搬倒腾挪产生的流通费用占流通总费用的25%左右,主要表现在海、铁、公多式联运比重低、甩挂运输进展慢等方面。欧洲国家的成熟国际港口中,海、铁、公多式联运比重占货物运输总量的30%左右,而我国的这个比重不到5%。

——信息不透明,“车找货”与“货找车”同时存在。

“一边车找货,一边货找车,两头接不上,只能干着急。”青岛邦达物流总经理李恒亮说,公司配送车辆把货物送达目的地后,理想状态是返程时也能运输商品,从而降低流通成本。但实际情况是,返程车辆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货源,陷入“等还是不等”的两难:空车返程确实很浪费,但如果死等货源,成本也不低——每多等一天,人工、保险费用就增加5%左右。

物流需求并非没有,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第一时间找到对路的车辆。受访的物流企业都提及一个问题:目前国内流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展缓慢,导致物流供、需两端信息没打通,供需不能高效匹配,“车等货”与“货等车”并存。在一些物流公司,货运空载率接近40%,即使在货源充足的上海等地区,公路运输的空驶率也比发达国家高4倍。

——规划不合理,迂回成本和闲置成本造成大量浪费。

地方上虽然越来越重视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但实际资金投入仍不足,远低于对农业、工业领域的投入,企业自建占了很大比例,缺乏统一规划。在物流集散地之间的频繁倒腾,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