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财政部连发三文封堵地方债后门 首列购买服务负面清单

2017-06-07 10:21:34    新浪综合  参与评论()人

财政部堵地方债“后门”让PPP迎来利好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地方政府举债有望更加阳光化透明化市场化和法治化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最近,财政部针对地方债问题连发三文,可见决策层对封堵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变相举债的决心:先有《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发布,接着《地方政府土地储备专项债券管理办法(试行)》出台,再有《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

特别是最近印发的《通知》,更首次列出了地方政府购买服务负面清单,包括铁路、公路、机场、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和储备土地前期开发,农田水利等建设工程都被囊括在内,建设工程与服务打包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也被禁。

同时,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行为也被严禁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政府购买服务究竟是什么

据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介绍,目前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变相违规举债的现象较多,特别是一些地方在公路、机场、通讯等基础设施、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名义向金融机构融资,或者向社会企业进行BT、BOT等名义的融资不乏少数。

政府购买服务,在某些时候就相当于在PPP的旁边开了另一道门,而这道门的特点是“门槛低、容易进”,政府、企业、机构都纷纷踏入这道门,PPP也陷入了尴尬境地。

PPP行业专家、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飞告诉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通知》主要的作用是堵住了“后门”。

“堵后门”利好PPP

最近两年假借政府购买服务实则违法违规融资的行为可谓屡禁不止,由于其程序简单、周期短、没有监管,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大力推进;而PPP项目的落地周期正常来说是5个月以上,不少投机者纷纷选择了冒险取胜、险处求生,结果形成了大量变相债务,削弱了43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控制地方债务的效果,对PPP模式产生了很大冲击。

据了解,政府购买服务理论上不能超过三年,超过了就不可能符合先有预算后采购的原则,但PPP的周期都比这个要长,近十年的时间,对于机构、投资者、社会资本而言都无疑是一个挑战。绕过PPP,成了一个“巧方法”。“由于不愿受到PPP规则等各方面约束,地方不少基础设施项目都采用简单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这事实上架空了PPP模式。”刘飞指出,因为脱离了先预算后采购的原则,也不受公共预算支出不超10%的限制,政府购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