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从卖水果到执掌千亿基金,他如何靠炒股改变了人生(2)

2017-05-27 09:34:09    华商韬略官方账号  参与评论()人

9岁时,自己挣学费,印象最深的工作是卖菠萝;11岁时,父亲离开人世,因为生计压力,高中没念完就进入一家报社叠报纸,这就是谢清海的背景。

超级爱学习,超级能自学,而且从不局限自己的出生和处境,对自己有超出常人的期待并且超级有信心,是谢清海改变命运的关键。

在别人看来,一个叠报纸的谈什么前途?可谢清海却要谈。

他把报社当学堂,把报纸当老师,不到20岁就自学成才做了记者。了解到香港记者的薪酬是马来西亚同行的3倍后,他转身跳上一艘货轮,飘飘荡荡中来到了香港,在这里发迹到发小们不敢相认的模样。

在《香港虎报》、《亚洲华尔街日报》及《远东经济评论》干了多年财经记者之后,谢清海决定从理论干到实践。“我希望亲身参与,而不是单单负责撰稿或分析工作。”他在接受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独家专访时回忆。

谢清海找到的参与办法就是股市投资。他超级喜欢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是一个不讲出生、不讲文凭,不讲关系,可以完全靠自己的本事就能成功的行业。时至今日,谢清海依然不善人际关系,更不喜欢做违心的事与阿谀奉承。他谁都不求,却一度手握别人主动送上门的近千亿基金。

只选择前景看好、总市值低的小型股公司,是谢清海在资本市场公开的成功秘密。他选择这些公司的逻辑也很简单:希望获得超级利润。

“大市值公司已经那么大了,比如现在的腾讯,再涨一倍就吓死人,还能涨到哪里去?小公司,尤其是大行业里有潜力的小公司,比如曾经的腾讯,涨几倍几十倍都很正常。” 他向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解释。

寻找将来会有很大价值的好公司,而不是现在已经有很大价值的好公司,这是谢清海的价值投资理念。

但当时,香港市场的主流投资机构却只爱大蓝筹。这给谢清海出了难题。他自己没有本钱,希望帮人操盘赢得第一桶金,但对方一听说他要搞小市值公司,就直接撂下一句拜拜。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89年,摩根建富新入香港市场。谢清海将自己的想法阐述给摩根建富,对方听后觉得还算合理,而且一时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人,于是合作就这样开始了。

靠着研究与投资“鲜为人知的小公司”,谢清海很快在摩根建富做出了名声。但帮人操盘,毕竟还是受限于人,不能让他真正施展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