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中国IPO扩容,难挡次新股续演“收益神话”

2017-05-26 09:38:03    商业周刊/中文版  参与评论()人

撰文:彭博社

中国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加快新股发行步伐

“新股低于市价发行的话就会有很多人去炒”

中国A股2017年的表现在亚太地区主要市场垫底,但次新股板块的表现却仍令国际市场望尘莫及,即使IPO供应量已经成倍增加。

彭博汇总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中国IPO融资总额已达1070.3亿元人民币,为2016年同期的五倍左右。

尽管新股供应大幅增加,但“打新”仍能获得可观收益。2017年A股市场新股上市后一个月的平均涨幅约300%,仅略低于2016年全年的400%。

2017年中国A股的筹资额度预计达6年新高

为了降低企业杠杆率、打击再融资中的高溢价收购等行为,中国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加快新股发行步伐。虽然打击市场操纵的监管矛头已经开始对准次新股炒作,但得益于压低IPO市盈率的做法,新股上市后的涨幅巨大,令投资者趋之若鹜。

彭博数据显示,与A股新股上市后逾300%的回报相比,香港新股(创业板除外)上市后1个月的涨幅仅有6.6%,美国新股上市后1个月的涨幅为12%。

“中国新股发行的速度比较快,所以未来次新股的炒作空间会变小,但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 凯基证券分析师陈浩在电话中表示,

“二十年来A股形成的一个默认的习惯是,新股低于市价发行的话就会有很多人去炒,这个习惯的改变会很漫长。”

市盈率红线

2014年IPO重启后,23倍市盈率成为新股发行定价的一条隐形监管红线。东方财富网的数据显示,在2017年发行的206支新股中,绝大多数的发行市盈率未能突破这个数字。

压低发行市盈率的做法限制了企业的筹资金额,也成为新股上市后暴涨的原因之一。相比之下,目前创业板指数的市盈率在38倍左右,深圳中小板指数在31倍。

关键词:新股彭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