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50元一斤大米背后:被隐藏的价值

2017-05-24 10:17:09    搜狐媒体平台  参与评论()人

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究竟是什么样子?有效脱贫究竟该怎么脱?4月下旬,为响应中宣部“双百三同”和安徽省政协组织的“江淮行”采访活动,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深入安徽省石台县、金寨县等地,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蹲点调研采访,亲身感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地方实践。希望通过日记,得以窥探贫困地区脱贫的希望。自今日起,本报刊发记者采写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蹲点日记(一)

本报记者 王永群

在安徽为数不多、没有通高速的县中,石台县是其中之一。自省城合肥驱车约两小时自沿江高速殷家汇出口驶出,沿着省道行驶一小时,到达石台县城,再行驶五十分钟,抵达仙寓山镇。从镇里到奇峰村最高拔处的汪家组,不到40公里的山路,因为修路,驾车行驶近一个半小时。因此基本可以得出奇峰村贫困的原因:山高路远,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

事实亦是如此。奇峰村成为贫困中的“锅底”,概因四面环山,2015年以前,只有一条石子路贯通全村,这条全村的“命脉路”,自2016年开始改造,按规划今年9月底完工。全村438户,1542人,贫困户占了138户,村小学两所,共4名教师,29名学生,只有一二年级,当地儿童上三年级需要转入距家几十公里的镇小学就读。由于年轻人多外出务工,一部分老年人到镇上陪读,全村实际常住人口不到1/3,分散居住在14个村民小组里。

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来说,汪家组因为地处600米高峰的山窝里,全村唯一、相对集中的水田就在这个组里,而全村脱贫的希望也从这片水田上找到了突破口。

“小时侯我在这里生活过,2014年回来后发现这里好多地都撂荒了,每家地块小,高低不平,农机转不过来,机械化不行;山里寒,产量低,人都外出打工,牛耕人播,一来没人手,二来亩产不到五百斤,种水稻自家吃的口粮都收不上来,只能撂荒。”同许多返乡创业人士一样,陈恩宏从他居住的芜湖市来到奇峰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研究了当地的土壤、水源、高山米生长习性、品种等诸多水稻种植窍门,投资1000万元注册了牯牛降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从2016年开始种植有机水稻。

而原来担心最难的土地流转,毫无阻力。“每亩400斤水稻的价格,相当于天上掉下来的,家家都同意流转。”奇峰村村民檀卫雄说。

关键词:大米红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