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焦虑的投资人:投资的人很多,然而都不是投资人(2)

2017-05-23 15:37:04    GPLP  参与评论()人

当然,这个时候,深创投、达晨创投等一批中国的投资机构也开始成立。谁能想到,20年之后,他们东风崛起呢。

后来,随着互联网泡沫愈演愈烈,更多来自硅谷的风投也来到了中国。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美籍华裔的创投大佬,比如阎焱,就是2001年随软银赛富回到中国。那个时候他们投资的特点就是抱团取暖,俱乐部式的投资。

到了2005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离开他们最初工作过的单位,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成立心的基金,比如来自于英特尔创投的邝子平成立了启明创投。当然,虽然这些机构虽然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在中国投资,然而其投资方式、做事风格及募资来源基本上还是美式,以美元基金投资为主。

还有就是美国大牌风投的中国落地,在这一时期,包括红杉投资、KPCB的创始人都先后来到中国,探讨在中国落地的可能。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是对的,只是,或许走了一些弯路。

到2011年以后,随着创业板的开闸及人民币的持续火热,本土创业投资越来越热。不仅人民币基金,诸如达晨创投、深创投、东方富海背靠创业板而崛起,而且诸如IDG等美元基金也开始准备成立人民币基金,中国创投开始进入一个爆炸式增长时期——尤其是受其它领域投资回报日益萎缩和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决定推动,风险资本纷纷涌入科技行业。

据GPLP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风投募集到的资金总额为1.37万亿元(约合1,988亿美元),在如此庞大的资金池支持下,据中国科技部统计,2016年中国估值在10亿美元及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数量达到131家,比美国还要多出30家。虽然行业内没有人愿意公开用“泡沫”这个词,但很多人私下都说,估值有些疯狂。

可谓,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如今的中国风投,显然属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共享经济这股风潮

关于风投的真正含义,GPLP君在风投诞生的历史当中提到了,那就是“先识别价值,在寻找资源,协助融资,最后组建公司并推动其成功。”

然而,如今的中国风投在资本的推动下变了味道,开始变得贪婪与疯狂,其中,共享经济是最好的一面镜子。

比如眼下最受追捧两个投资类别:提供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初创公司,它们靠出租这些产品收费每小时人民币1元(约合0.15美元)的模式横扫投资圈及大半个中国,摩拜单车仅仅成立两三年,其估值都堪比独角兽公司。

关键词:投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