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窃密者”不除,受害者不仅是前海人寿(2)

2017-05-19 16:04:10    华商韬略官方账号  参与评论()人

除了前海人寿,潜在受益者也呼之欲出。因为所谓“宝万之争”的恩怨,万科管理层再次站到风口浪尖上。但此事重大,很难轻率怀疑,何况,从万科的角度,目前万科股权之争的态势,近乎尽在掌握。近乎“胜券在握”的局面下,前海人寿的姿态又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万科管理层是否有必要再这么做?除非按照上不得台面的“江湖规矩”,要“斩尽杀绝、斩草除根”,不置于死地不罢休,否则,必要性似乎没那么大。

监管部门也一样。从官方行为来说,保监会作为政府机构的权威性暂且不谈,单讲现实,在前任保监会主席落马不久之际,任何官员都没有任何理由在这件事情上犯错,更不可能容许、默许有意泄密的行为。

如果相关被窃取的文件属实,除非如之前所说,有人要将前海人寿“惩罚性”地置于死地,更大的可能性,就是有“窃密者”。“窃密者”可能来自任何一方。

考虑到被窃密文件不仅包括前海人寿自己的数据,还有前海人寿未必能接触到的深圳保监局文件,从常识来说,问题出自流程后端的可能性,显然高于前端。也因此,除了前海人寿利益受损,理应要求对疑似文件泄漏问题追究到底,监管部门甚至万科,也有理由推动追查。

从万科的角度,上次股东大会,董事会换届就已经有争议地延期,这次年度股东大会,仍未安排讨论换届事宜,本身就被诟病。依照万科一贯宣示的健康、正当、尊重股东权益的现代公司治理形象,有些做法值得商榷。而在此次疑似文件泄漏事件中,万科也不意外地被视为最大嫌疑方之一。当此局面,万科虽然未必要刻意自我洗白,但至少在推动、配合追查,内部自查上,可以有所作为。

从监管的角度,2016年对前海人寿以及其他部分保险公司的处罚,由于众所周知的时间“巧合”,坊间议论已经不少。所谓瓜田李下尚需避嫌,在此局面下,监管部门对企业更应尽量保持一视同仁的公正,至少要避免给公众留下选择性执法、刻意惩戒、过分施压的观感。

鉴于前海人寿案例的特殊性,监管部门不仅需要面对可能的金融次生风险,还需要面对监管中的道德风险。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不是单纯为了惩戒甚至“搞死”谁。因此,对于处罚对象整改的持续跟进,对于前海人寿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给出评估,做出进一步处理的决定并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既要及时,又要到位,就非常重要。

关键词:人寿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