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鞋王百丽国际“卖身”,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没落?

2017-05-18 17:16:14    中新经纬  参与评论()人

作者 相均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研究部副主任、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日前,百丽国际将被私有化的新闻引爆了各大媒体,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中国鞋业规模最大的公司,百丽国际曾经连续12年雄踞中国女鞋销售榜首,顶峰时期市值高达1500多亿港元,到如今不但被低调甩卖,其私有化的运作也提上了日程。有人说,鞋王“卖身”背后,是实体经济的没落。笔者认为,这更反映出了传统产业迫在眉睫的转型紧迫感。

不管你信不信,消费者已经变了。

随着人均GDP的快速增长,中国正迎来消费升级的新时代,消费结构将发生明显变化,“衣、食”需求已经基本满足,而“住、行、康、乐”的需求在快速的释放,在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占比都在迅速扩大。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80、90后已经成长为消费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习惯已经让中国消费市场既有的游戏规则发生变化。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亿,而当前的老年人已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老人,他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和生活方式都在不断地更新,消费需求也在向高层次、个性化、多元化转变,他们无论在穿着上,还是对精神上的需求都在不断地升级。

面对这样的消费升级,百丽国际显然没有跟上消费者的步伐,没有及时满足消费者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也未能适应消费升级下的市场需求。百丽国际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盛百椒也曾说过,消费者对鞋品类需求出现很大改变,开始重视性价比、便利及个性化。然而,即便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也未必能及时适应这种趋势。百丽国际虽然拥有众多品牌,但是无论从年龄层、风格来看都没有太大的分别,众多的品牌没有形成区隔,很容易迷失在目前这种追求个性化、多元化时尚的时代,再加上国外品牌的不断涌入以及国内新生品牌的成长壮大,百丽国际的沉沦似乎是不可避免。

成也多品牌,败也多品牌。

“凡是女人路过的地方,都要有百丽。”这既是百丽国际当年的豪言壮语,也是疯狂扩张的写照。2010年到2012年期间,百丽国际全年零售店铺分别同比增长了2355、2983和2614家。截至2016年11月30日,百丽国际在国内共设有20630家零售店铺,其中13145家为鞋类门店。在疯狂跑马开店的同时,百丽国际的品牌也在迅速扩张,不仅拥有同名旗舰品牌百丽(Belle),还有STACCATO、JOY&PEACE、Millie's、Jipi Japa、美丽宝、Tata、天美意、森达、百思图、SKAP、15MINS、map by Belle、FATO等14个自营鞋类品牌,还代理了Bata、Clarks、Hush Puppies、Mephisto及Caterpillar等鞋类国际品牌,另外还代理了耐克、阿迪达斯、彪马、匡威、美津浓、摩西、SLY等国际运动服饰品牌在华业务。多品牌优势为差异化市场进入提供了品牌保证,一方面成就百丽国际鞋王的江湖地位,另一方面也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