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从全民宠儿到人人喊打,虚拟经济招谁惹谁了?

2017-05-15 09:57:34    苏宁金融研究院  参与评论()人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作者:彭刚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从全民宠儿到人人喊打,中国的虚拟经济正在退烧。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抓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机构凸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近来,一系列监管文件陆续出台,也不断强调金融机构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围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业界也形成了一些争论,如宗庆后说“因为虚拟经济,老百姓不干活了!”,董明珠说“破坏实体经济,就是罪人”,马云很委屈的指出“虚拟经济主体是银行金融界,但没人敢骂,所以就骂互联网……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结合才有未来”。大佬们相互之间的隔空喊话甚至攻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业界对虚拟经济范围认识的不一致。笔者认为,要读懂虚拟经济,关键是厘清下述五问。

一问:何谓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最早由中国学者根据马克思的虚拟资本概念提出,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词语。

根据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虚拟资本产生于借贷和银行信用制度,本身不具备价值,但可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并形成剩余价值。而随着经济内容的复杂性不断增强,虚拟经济的表现形式也愈发丰富,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拓展。

早期对虚拟经济的理解,一般是从马克思虚拟资本论述的角度出发,认为其是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其产生和发展的制度性基础是信用。虚拟经济相关活动主要依托金融系统,无需借助“交换—生产—流通—交换”这一循环,能够直接以钱生钱,它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经济活动模式。

虚拟经济还被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范畴是指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而在广义层次则是一套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也有学者认为,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来界定虚拟经济——GDP生产过程是实体经济,而GDP生产过程以外的金融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总和就是虚拟经济。还有学者认为,可从货币资本的增值性活动以什么为媒介或中介来进行界定,如果以货币、价值符号和资产为媒介,就是虚拟经济。由此可见,在对虚拟经济内涵的界定方面,尚存在一定分歧,但实际认识方向是大体一致的。

关键词:宠儿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