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探索金融去杠杆与经济稳增长的中国模式

2017-05-10 17:56:31    澎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5月2日至5月9日,针对金融安全、金融监管,新华社连续刊发了《维护金融安全关系全局》《不断升级对金融业的监管》《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及时处置风险点防止风险由“点”成“面”》《让金融监管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上下合力共同维护好国家金融安全》《引导金融活水更好地浇灌实体经济》7篇述评,对“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安全重要讲话”进行了权威解读。

与此同时,进入5月以来,资本市场不振,截至5月10日收盘,上证指数下跌3.23%,深证成指下跌4.67%;大宗商品多数下挫,黑色系铁矿、焦炭主力合约均跌至阶段性低位;隔夜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飙升。

维护金融安全提升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市场似乎表现出了某种“不适应”。何为“金融安全”?中央的这一举措究竟意味着什么?

金融领域存在哪些“不安全”因素?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一直饱受质疑,唱衰中国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经历了不同的危机,中国却依旧保持着稳健的增长。

中国已经习惯于从国外机构、媒体、经济学家听到警惕中国经济的声音,而这次这样的声音却来自中国自身,因为没有“危险”就无所谓“安全”。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向澎湃新闻分析指出,本次政治局会议有两点不寻常之处:一是这是十八大以来,政治局首次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主题进行集体学习,出席人员规格之高,涉及部门范围之广超出以往金融专题会议;二是会议罕见地将维护金融安全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维护金融安全是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凸显了中国最高决策层对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和自上而下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指出,中国经济的信贷总额已经处于在其他经济体引发金融危机的水平,继续拖延只会使得去杠杆的过程更加艰难。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所研究员Pieter Bottelier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专注研究中国经济,他向澎湃新闻分析道,任命郭树清作为银监会主席以及郭树清对影子银行发起的监管风暴,都体现出当局意图收紧影子银行部门的监管,控制不断飙升的杠杆率。沈建光也认为,近年来企业杠杆率大幅攀升,影子银行规模过于庞大,信贷资金大多进入房地产与收益较低、期限较长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资产价格超出合理水平,僵尸企业、预算软约束企业扭曲银行的定价机制,民间集资与P2P等游离于监管之外等等都是中国金融系统潜在的风险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