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三医联动”谁才是王炸?改革阵痛最终由谁来扛?(2)

2017-05-03 10:54:29    一条财经  参与评论()人

4月底,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下发通知要求,9月30号前,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4月1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中央编办、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六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基本医保基金蛋糕越来越大,基金管理方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原来医疗机构、医药企业通过“药品加成”、“以医养药”来共同针对医保基金“斗地主”的战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新的三医联动、医保支付改革中,医保基金作为真正的金主,已成为推动医改真正的主角,在医保支付中话语权大增,甚至正在成为“王炸”!

一方面医保支付对医院改革起着巨大的撬动作用,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总额控费,中观层面的看病费用支付方式改革,例如DRG、按床日付费等,微观层面具体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都会对医生和患者的用药行为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另一方面医保目录对医药发展起着巨大的撬动作用,通过目录的调整支持新药创新,对普药,儿童药,特效药的生产起杠杠作用,通过和药品企业的谈判降低高价创新药品的价格。

尽管医保在三医格局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医保基金管理方却天然具有较大的惰性,考虑得最多的是总额控费,确保医保基金的承受能力和可持续性,确保医保基金不崩盘。具体到医保药品目录制度上面,往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于医保目录调整没有那么迫切。

因此,国务院将“三医联动”列为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说明在新一轮医改中,人社部也要像卫计委、发改委一样承担重要责任,而不是被动的支付方。

3月28日召开的全国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强调,针对群众反映的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大力推动医疗联合体建设、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支付改革等取得突破,切实把改革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和获得感。

那么,就医保支付改革而言,如何“突破”才能转化为“健康福祉和获得感”?各级医院、各类医药企业又会因“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受到哪些影响?

严格“控费”,才能持续“玩下去”

2月20日,财政部、人保部和卫计委三部门联合发布通知称,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预算管理,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个人负担,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金可持续运行”。

这句话揭示出医保支付改革的症结!社保缺口越来越大,医改进入深水区,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才能持续“玩下去”!换句话说,支付改革的重点是“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基金可持续运行”!

上述通知称,“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自建立以来,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在保障参保人员基本医疗需求、提高群众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基金运行压力增大等问题,存在中长期不可持续的风险。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部分抵消了政府投入的效果,加重了社会和个人负担。”

那么,如何控费?原解放军总医院院长、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改政策专家咨询组专家朱士俊说,“要从根本上遏制我国当前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只有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原来的按服务项目付费改为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国恩也称,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核心在于支付手段的改革,通过此改革,能够统一医方和患方的利益,让医保能够更好地发挥控费的作用。

朱士俊说,“这不是简单地改改‘收钱’的方式,而是推动医院管理者的理念发生变化——从关注如何提高收入,到关注如何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这是推动医院建设从外沿向内涵转变。”

改革方式:“后付”改“预付”,“两条腿走路”

上述三部委的通知要求,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统筹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全面实施以总额预算为基础,门诊按人头付费,住院按病种、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按床日付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适应不同人群、不同疾病及医疗服务特点的复合支付方式,逐步减少按项目付费,将支付方式改革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在新的医保支付管理办法中,将尝试采取新的“两条腿走路”的支付方式,患者按比例支付相应费用后,超出医保方规定报销的部分将由医院承担支付。

据了解,按项目付费属于“后付制”,即先服务,后付费,最大的优点是简便。但同时,由于医疗服务专业门槛较高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在利益驱动下,医院方面往往存在过度诊疗、多开药、多检查等行为!

有医生就表示,“如果按服务来支付医院费用,那医院就会有过度使用诊疗服务的冲动和动力。”

与“后付制”相反的支付方式为“预付制”。朱士俊指出,“预付制”所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能把医疗成本降到最低。它采用量化的办法,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核算出每种条件下资源消耗的数值,从而决定应该给医院多少补偿。

公开资料显示,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患者接受的治疗与患者的病情有关而与医院的特性无关;每个患者因其年龄、性别、主要和次要诊断以及合并症、并发症等因素的不同而消耗不同的资源。

据了解,2007年,德国在所有医院中推广DRG(疾病诊断相关组),实行按病种付费之后,德国750家医院的平均医疗费降低了35%;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了30%。

从世界多国已有的经验看,医保支付“预付制”和按病种付费改革确实能够有效控制医疗成本,增强民众的“健康福祉和获得感”!

改革难点:医院“控费”动力够不够?改革阵痛最终谁来“扛”?

任何改革都不可避免地触动某些群体的利益,虽然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