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2017年博鳌论坛上关于金融监管和财政政策的观点整理

2017-03-28 09:38:44    金融读书会mp  参与评论()人

编者语:本文为2017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与会嘉宾关于金融监管和财政政策的观点整理。关于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点、面临哪些挑战,在全球货币政策“透支”的背景下财政政策能否发力等热点问题上,嘉宾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敬请阅读全文。整理人/许婷、张未冬

金融监管:寻求稳定与增长最大公约数

在3月24日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大金融 大监管”分论坛上,金融监管再次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对原有金融监管框架进行了哪些改革?如何在稳定和增长间寻求平衡?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重点、面临哪些挑战以及未来改革方向怎样?与会嘉宾就上述问题发表了各自见解。

金融监管需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认为,个别金融机构稳健并不代表整个系统的稳健,因而在G20和巴塞尔都特别强调宏观审慎管理。

“我们许多风险来自于场外的金融交易,有很多衍生品交易敞口非常大,而中央银行并不知道风险所在。”吴晓灵表示,监管者需要从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统筹金融业综合统计三方面加强宏观审慎管理。

在总结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经验时,迪拜金融服务管理局CEO伊恩·约翰斯顿(Ian JOHNSTON)也提出,金融监管要打通金融子行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渠道;健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关注交易对手的稳健性;要改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以控制风险敞口。

“金融监管总体上强化宏观审慎、覆盖更多的风险,方向是对的。”巴曙松强调。

作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在加强监管政策、措施、执行的统筹协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吴晓灵表示,如果想让协调机制能够更加有效,监管当局应该在监管理念和对金融产品的认识上,要更多地统一在一起。

在谈及2017年我国金融监管需要哪些改变时,吴晓灵希望,“能够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给市场更多的投资和融资的自主权,这样才可以分散风险。

巴曙松认为,在当前经济转型新阶段,原有金融机构服务的商业模式已出现不适应性。如果不对金融结构进行调整,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推动知识创新的资本市场等金融工具发展,整个转型进程会受到制约。

同时,随着人民币贬值压力逐步减小,还需要一系列金融管理工具和有深度的市场,重新回到通过灵活的汇率机制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消灭风险最好的办法是允许金融机构破产

“消灭风险最好的办法是让风险暴露,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在吴晓灵看来,“个别金融机构的破产既是对市场风险的提示,也是消除市场坏的东西。”

吴晓灵认为,既然允许金融机构破产,金融机构就不适宜变得太大,有些金融机构市场份额应该缩小,才不会出现大而不倒的问题。金融机构不太大,出了问题让它倒闭就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现在更关注的风险是在银行体制之外,银行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健康的,风险往往在债券市场和“影子银行”。

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果要是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要有信息的透明度。”吴晓灵强调,监管当局现在最主要做的就是要统一监管标准;其次是统计数据;第三是有序打破刚性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