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新型城镇化须着力破解三大难题(1)

2017-03-20 09:31:53    搜狐媒体平台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 林春霞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并明确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大中城市和小城镇需要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新里程。在未来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难题,应如何破解?

在3月18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会经济峰会“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分组会上,与会嘉宾认为,我国的城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提升到2016年的57.35%,成为世界城镇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已经实现了量的递增,下一步需要破解的是质的提升难题,需要在完善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人口结构调整和人口素质提升、城镇化合理布局以及农民工进城成本分摊等三大难题。

农民工变市民需央地共担改革成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指出,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口结构和素质问题凸显。从宏观层面来看,存在未富先老的问题。现实经济中劳动力短缺,不仅高技能的劳动力短缺,普通非技能劳动力也短缺,而工资上涨速度却高于劳动力增长速度,用人单位投资成本提升,潜在增长力在下降,中国人口红利在消失。城镇化过程中带来了劳动力供给和资源的重新配置问题。

“在过去几年中,有的地方试图通过改变行政区划把农民工变成具有城市户籍的市民,但这不能真正地解决城市化的问题,农民工还没有享受到城市市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待遇,他们对城市生活没有稳定的预期。”蔡昉表示,2016年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增长率只有0.3%,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农民因为孩子教育、养老选择回乡,从生产力水平高的城市又回到生产力水平低的乡村,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蔡昉认为,只有提高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待遇,让他们对城市生活有稳定的预期,才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把农民工变为城市居民,是需要成本的,需要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合理分配改革成本。但现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没有确定财政预期分摊比例,这是一道需要破解的难题。

“核心城市+小城镇”是城市结构改革方向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认为,城市化理念需要作大的调整,在把农民工变成真正的城里人之前,需要明确农民工应该到哪里去,城市能否有足够的产业来给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如何布局,人到哪里去,小城镇究竟建在哪里,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刘世锦分析指出,“核心城市+大批小城镇”是中国城市结构改革的主要方向,实际上,如果大城市和周边小城镇之间能够能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大城市聚集的人口将自然地向周边分散。

刘世锦说,近年我国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最快的是大都市经济圈,如长三角、珠三角,转型升级、大产业布局都在这些地方,而且这些地方交通便利、资源集中、人才集聚,对年轻人才有吸引力,是城镇化布局比较有潜力的地方,城镇化需要有一定产业作支撑,需要解决人口的就业问题。

因此,刘世锦建议,在大城市群周边布局小城镇,大城市和若干小城镇配套发展,利用大城市现有交通、公共服务、人才等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以北京为例,如果北京在50公里的范围内,建几十个小城镇,并有不同的功能区分,把每个小城镇打造成环境优美,工作、生活便捷的宜居城镇,这样就可以容纳很多人。

关键词:城镇化刘世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