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国内经济新闻 > 正文

催收深陷“暴力”阴影,如何打赢这场战争?(1)

2017-03-13 10:59:45    一本财经  参与评论()人



文 | 墨菲 零和

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反而逆势而上,成为风口浪尖的行业。

2015年开始,“互联网+催收”模式兴起,他们试图重塑发展千年的催收行业。

而最近,行业依然频繁曝出“暴力催收”新闻,行业尚未摆脱阴影、破茧而出。

一些玩家开始寻找,如何打破原有的价值链条,挣破阴影,杀出重围。

那个绿色文明的催收时代,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

01催收乱战

2015年,关注互联网金融的所有VC投资人,几乎都注意到了一个行业,就是“不良资产处置”。

零壹研究院报告显示,2015年国内不良资产整体规模可达3.5-5万亿元。随着经济形势下行,这个数字,还会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

虽是经济下行结下的苦果,但是这颗苦果,却形成了万亿级别市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

经过两年的发展,回首看行业,却没有因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而展翅高飞。

这里,依然是深不可测的江湖。

互联网在催收行业,被认为最有颠覆力量的,就是大数据的“信息修复”。

而所谓的“信息修复”,很多玩家却不是正规操作,只是黑产倒卖数据的“洗白”。

为了获取失联用户的数据,催收公司用爬虫软件,非法收集;甚至还会从黑市上,直接购买。

一本财经在《催收江湖》中曾调查到,只需要400元,催收队就可以从黑客上买到用户的电话号码、姓名、身份证号——只要支付1000元,就可以获得用户的实时定位。

这在行业内,似乎也在变成“公开秘密”。

“我们有一些电商数据,催收公司来谈合作,就直接说,希望只对接这类信息,包括电话号码、联系人、收货地址等”,某大数据公司CEO张望称,他们对这样的合作者,都拒绝接触。

“这和直接贩卖用户数据,毫无区别”,张望称,而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就在做着这样的暴利生意。

促成暴力催收最直接的原因,是“高额返佣”,互联网玩家们,似乎也没有重塑这条催收价值体系。

“目前催收行业的绩效方式,完全与催收员能催回来多少挂钩”,ZRobot的CEO乔杨称。

比如,一些外包的单子,要回来多少钱,催收公司就可从中直接提成多至50%。

当利益成为最大的驱动力时,行业就可能失控。

“明明是客户逾期了,却给客户爸妈、亲戚朋友打电话,让他身边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欠钱,闹得鸡飞狗跳”,快催收的创始人王晓婷认为,“这是国内电催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电催阶段,言语威胁,甚至使用“呼死你”软件,在行业内都不算新闻。

而上门催收,则更容易引发肢体冲突等暴力催收行为。

尽管行业尽了全力,但发展两年的互联网+不良资产行业,却没有上交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目前,互金平台的做法是,自建一个电催团队,M1,M2阶段的自己催收,M3之后的外包出去。

某消费金融公司的负责人宁宇透露,“消费金融的催回率很低,M3之后的还款率只有千一左右”。

这是一个什么水平呢?银行信用卡其M3后的催回率有30%,是互金的300倍。

宁宇也曾对接一家互联网催收公司,但“千万级的单子,一毛也没回来”。

关键词:暴力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