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葡萄酒市场乱象丛生 消费者亟需回归理性认识

2018-04-09 09:23:02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周成洋认为,消费者要对葡萄酒市场有正常的认识,不应纵容其中的营销炒作行为,更不必过分看高“洋酒”的身份。

近年来,随着进口葡萄酒消费的不断增长,“傍名牌”、伪造产地、虚标高价,已成为仿冒进口名庄葡萄酒的三大营销套路。标榜为“拉菲”、“奔富”的名庄酒可能产自无名小庄;一些标注“原瓶进口”的葡萄酒实际上却是国内生产;“扫一扫”动辄几千元的高档洋葡萄酒,实际售价仅几十元……

一瓶葡萄酒,其中“文章”却是很多。为何有些人乐此不疲要在这里面挖空心思做点事?无非是葡萄酒市场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其中能够炒作和营销的空间巨大,再加上高额利益下催生的大量假冒产品成为市场“主流”,更让这个市场显得有些乌烟瘴气了。恰恰因为“乱”,所以可以钻的空子也不少,伪造葡萄酒产地、虚标高价都并非特例,商家只要倒腾一下就能赚个盆满。

随着社会的开放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人们饮酒的习惯各有不同也很正常,有些人喜欢喝啤酒,有些人喜欢葡萄酒,纯属个人爱好,都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有人认为葡萄酒是高端的代名词,尤其是“洋牌子”的葡萄酒才是高端酒桌的配备,这种想法无疑就让人难以认同了。可生活中就是挡不住有些人这么想,人多了市场就大了,这生意就做大了。

海关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进口散装葡萄酒总额约1.59亿美元,同比增长 40.80%;总量约1.81亿升,同比上升了25.51%。这个市场无疑很大,以后还会越来越大,有序管理自然要跟上,但是更应该跟上的是中国消费者对“洋酒”的认识。倒不是说就一定是有很多人崇洋媚外,但是也不必摆出“喝洋酒”就是有格调的“傲娇”,更何况你喝的那是“正品”吗?

提到葡萄酒,原产地在法国的“拉菲”无疑是很多人眼中的“宠儿”。不过,只要细心一想,其中猫腻很容易就能瞧见。按照中国人的喝酒情况,哪有那么多够分量的“洋牌子”葡萄酒给你喝?可市面上既然就有那么多“撑面子”上去的葡萄酒,这就意味着其中必然是有大量的假冒产品的。

早在六年前,就有业内人士估算,当时中国市场一年消耗“拉菲”数量高达200万瓶。可是法国一年“拉菲”的产量仅有20多万瓶。曾经有一个巴黎酒商表示,“拉菲”年产量最多是24万瓶,这显然也无法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更何况这20多万瓶“洋酒”也不可能全供应中国市场。当时,据工商部门的调查,“拉菲”每年在中国市场大约能分到5万瓶。毫无疑问,中国市场上流通着很多假“拉菲”,很多人喝到的是“假酒”。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