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生物识别技术潜藏风险 专家: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忧(4)

2018-02-01 09:23:10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我非常同意相关专家所说的‘一种新的技术,如果风险可控就可以继续允许’。但是出现指纹被破解的这种情况,实际是在提示整个手机厂商,必须在提高性价比的同时,考虑安全性,比如对于出现的安全问题,实行保险赔偿制度,这样消费者才能更加安心。其实整个手机或者类似这种敏感终端的厂商都应该主动向消费者提供有选择性的责任保险制度,同时将潜在的风险向消费者充分披露,这样才能更加妥善。”

  经济之声:如果有消费者遇到手机指纹被他人解锁,并且造成财产损失,是否可以要求赔偿?

赵占领:“要看消费者的损失是什么,有的是财产损失,比如支付账户、网银账户等的指纹解锁密码被破解后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有的可能是个人信息泄露、隐私被泄露,比如手机的指纹解锁功能被破解,导致手机里一些敏感的个人文件被泄露,这种尽管没有直接的财产损失,但是对消费者个人而言造成的损失也很大。

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个人信息被泄露,责任到底由谁来承担?手机厂商是否有责任?关键是看手机厂商有没有过错,任何一种技术都没有绝对的安全,但至少在现有技术条件之下,要看厂商有没有采取相应的技术防范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避免安全隐患的出现。另外,要看这种损失跟手机厂商有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比如手机丢失之后被解锁,其中的个人信息隐私遭泄露,这种情况下,如果手机厂商的技术存在安全漏洞,导致消费者造成损失,那么手机厂商可能就需要承担责任。但很多手机厂商会通过用户协议等方式,将这块的责任进行免除,这种‘免除’是否一定能免掉?从法律上来讲可能还是存在问题,因为这种条款是一种格式条款,而这种格式条款单方的免责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的约束,即不能存在‘霸王条款’,否则这样的条款可能是无效的。

另外,财产损失通常还跟一些具体的应用软件有一定关系,比如一些支付软件的应用,要看这些软件自身是否有相关安全措施,是否尽到了相当安全保障义务,如果没有,那么它也需要向遭受损失的用户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经济之声:对于新的技术性功能,比如手机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功能,也引发了人们对生物识别技术可能潜藏安全风险的关注。消费者在使用相关产品时是否需要更加谨慎?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