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防伪标签不“防伪” 谨防防伪标签成助假帮凶

2017-12-29 16:16:43    北京晨报  参与评论()人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防伪标签不“防伪”冲击着市场之诚信,对于制作、购买、使用者而言,靠此发财均是在走“偏路”。所以,即便一时能够逃脱法律惩治,长久下去也是自取灭亡,理当警醒。

如今商品上贴着防伪标签已司空见惯。刮开涂层后登录指定网站查询,显示该码为“首次查询”,或是直接显示为“真品”。其中有些标签指定的网站中,还带有“315”之类的字样。记者查询发现,消协官方并没有开展过这样的业务,此类标签指定的网站大多是商业网站。带有防伪标签的就一定是真品吗?不一定。

事实上,防伪标签存在上述问题,媒体早有过曝光。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现有的法律约束不足,现行管理的依据《产品防伪监督管理办法》也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另一方面是监管的疲软,加之部门配合乏力,存在“龙多不治水、治不好水”的问题。而这样的防伪标签,一旦被制假贩假分子所利用,就无异于在充当“助假”的角色。

终结防伪标签存在的乱象,一方面有法可依是必备的前提;其次,要明确部门的监管责任,对涉及防伪行业监管的质检、工商、公安等诸多部门,要将责任砸实,减少监管盲区;再者,在源头上对生产企业进行“闭环监管”,进行全流程的生产和流通监控,确保防伪产品的技术和品质安全,对违规制作、销售防伪标签的依法给予严厉打击。

同时,国外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比如,据报道,在国际上,防伪产品属于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特种技术产品,普遍由政府严格监管;有些国家防伪技术企业仅十几家,且都由政府监管并派遣驻厂代表,对企业防伪产品生产的销售合同进行监督,既能够查询到防伪产品流向,也能够查询到企业应用的是何种防伪技术。

实际上,于商家而言,在产品标签上动脑筋,而不在产品质量上下工夫,终归是一种短视行为。即便产品质量无问题,而防伪标签却指向虚假的网站,消费者难免会有被欺骗的感觉。明白了真相的消费者,对这样的商家自然会远离。同样,假冒伪劣产品贴上防伪标签,终归“真”不了,更何况消费者不糊涂,产品的好坏还是分得出来的。

总之,在防伪标签上动脑筋,的确是用错了地方。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防伪标签不“防伪”冲击着市场之诚信,对于制作、购买、使用者而言,靠此发财均是在走“偏路”。所以,即便一时能够逃脱法律惩治,长久下去也是自取灭亡,理当警醒。 杨玉龙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