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新华社三问分贝筹募捐事件:为什么出错?合法吗?(2)

2017-12-25 15:25:57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该平台既不在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之列,也非具备公募资质的慈善组织的官方渠道,这些都是与慈善法规定相悖。

因为与法律相悖,“这个项目,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了会有个悲哀的结局。”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张凌霄认为,传播中引发的质疑,公开说明的不被信任,乃至从项目发起时的不规范透明,扼杀了这个筹款创意,导致了项目的“夭折”,甚至再一次拷问着中国公益行业的公信度。

《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各级民政部门依法对慈善组织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提供的平台发布公开募捐信息、开展公开募捐的行为实施监督管理。慈善组织有违法违规情形的,由批准其登记的民政部门依法查处。

12月24日晚,深圳市民政局表示,已成立调查组对“同一天生日的你”网络募捐活动展开调查。

这样的形式是否值得提倡?

“同一天出生的你”募捐中,简单粗暴的募款方式也引发了不少网友的批评。

募款中,通过特定孩子的肖像和所谓的感谢语言来进行项目整体的宣传,将孩子们的信息直白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尽管主办方表示,“使用的所有孩子的肖像和信息均已获得孩子监护人的书面授权”,但仍然引发了不少批评的声音。

“我明确反对让受助者手持牌子拍照募捐的行为,无论是监护人授权,还是受助人同意。这种所谓政府与民间慈善机构联动的以‘精准扶贫’为由的粗暴募捐行为,即是政府扶贫部门的懒政、投机、乱作为,是相关公益慈善机构短视、急功、刷底线的表现。”一位网友在某论坛发帖,得到了很多点赞。“至于参与者,我想到的是,一群群在手机屏幕前低头、沉浸在自我安慰与自我愉悦中,而不切身体会受助者困境的人。”

“这是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募捐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国际公益学院院长、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分贝筹”的活动与社会讨论突出反映了爱心人士的心理纠结。“一方面,捐赠者往往希望知道自己的捐款给了谁,用在了什么地方;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意识的发展,整个社会开始日渐意识到隐私与尊严的重要性。”

王振耀表示,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的募捐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受助者的隐私相当重要,并且也存在着规范管理的必要性。(郭士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