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神器还是陷阱? 专家:学习类APP准入须严格审核

2017-12-15 17:44:4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近日,家住南山区的于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家孩子在使用某款学习类APP时,被商家引导着一步步消费,不知不觉就花掉了几百元。记者了解到,像于女士这样掉入APP“大坑”的家长不在少数,甚至某些APP出现了少儿不宜的内容,给孩子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学习类APP为学生开辟了在线学习的新天地,但同时,也增添了一些潜在危机,需要家长们擦亮眼睛。

  “两天花掉五百元”

于女士的孩子在南山读二年级。从孩子一年级开始,学校就布置了在某APP上进行英语口语训练的作业。“对于这种‘电子作业’,我们其实是很欢迎的,因为既免费又便利,还能让孩子练口语,”于女士表示对于学习类APP并不抗拒。但是最近,于女士突然接二连三地收到银行发来的短信,告知她被扣费几十元到两百元不等。经检查发现,是她孩子在用APP做口语训练时,被软件开发商一步步引诱着购买了很多有偿课件。不到两天时间,于女士就损失了五百元。“因为以前支付过,手机记住了密码,孩子只要一步一步点确认就被扣了钱。而APP的广告设计成闯关游戏的样子,完成作业前后都弹出来一些花花绿绿的界面,孩子们很容易就被吸引。即使不被引诱消费,也会浪费时间、影响视力。”于女士认为,APP的这种设计给家长增添了很多烦恼。

更令家长担忧的是,学习类APP的内容鱼龙混杂,有的甚至少儿不宜。记者下载了中小学生常用的几款学习线上软件进行体验后发现,这些学习平台都设置了“自由交流区”,用户可以在该区域倾诉烦恼,内容不限,虽大部分为学习方面的疑问,但其中不乏情感、游戏等话题。而且,大部分软件无需注册即可留言。此前,甚至有多款线上学习软件被曝出涉黄内容,还有的APP给孩子们推送“如何化妆”等中小学生不适宜的内容,这些都让家长们忧心忡忡。

  家长引导是关键

记者采访时发现,学习类APP在深圳的校园中已经日趋普遍。不少中小学会利用线上学习软件布置作业,较为常见的是英语的口语作业。有的家长还会自行下载一些学习类APP,用于孩子的难题解答或进阶学习。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1.44亿。由此可见,使用线上教育软件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园中普遍现象。海量丰富题库、随时在线指导、拍照搜题……这些课堂上不能实现的功能,在线上学习平台均可操作,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