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问诊“双11”后遗症:电商欺诈侵权缘何久医难治?

2017-12-08 09:43:36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今年是“双11”第九年。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统计,每年“双11”后一个月内是消费投诉高峰期,数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资料图:“双十一”当天,安徽省阜阳市的女快递员张红玲在店内整理快递单据。王彪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消费者协会日前发布的2017年“双11”网络购物商品价格跟踪调查体验报告显示,先涨后降、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等电商“旧疾”仍较为突出。在治理持续加压的背景下,缘何这些电商消费欺诈侵权行为“久医难治”?当前,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又该如何构建有效的电商治理体系?

“旧疾”尚在 “新患”露头

记者调查发现,在网购环境不断向好的同时,先涨后折、销假售劣等不法经营行为依然存在,今年推广预售模式后,部分商家存在规则不合理等现象。

——先涨后折成潜规则。上海市民杜小姐今年10月初入手了一款肌肤之钥的隔离霜,花费379元;“双11”前她打开网站发现,这款隔离霜的价格已经变成了408元,标注的“双11预告价”为399元,比平时价格还贵了20元。

从10月21日到11月2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体验人员通过截屏等取证方式对每款商品详细记录了价格变化情况,发现选取的宣称参加“双11”促销活动的539款非预售商品中,在整个体验周期内,不在11月11日也能以“双11”价格或更低价格(不考虑联动活动情况)购买到促销商品的比例达到78.1%,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随意标注价格的情况较为突出。

——以次充好时有发生。国家质检总局在11月初公布了2017年电子商务产品抽样监测结果,在2279批次电商产品发现问题产品693批次,而箱包、灯具、婴幼儿服装等产品的合格率低于50%。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网店假货更难识别,部分不法网店经营者趁“双11”来临之机,以次充好、以旧翻新,或者大量销售高仿商品,以较大折扣为诱饵,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预售模式有待完善。今年“双11”,各大电商平台推广预售模式。据星图数据监测,今年电商平台预售销售额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86%。业内认为,预售规模或将在日后的“双11”中进一步扩大。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