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社交电商拼多多 能否突破自身困局?(2)

2017-09-14 18:15:06    中国网财经综合  参与评论()人

  低价vs品控,孰轻孰重

很多人早期知道拼多多更多的是通过朋友圈的拼团开始的,它常常从低价水果拼单切入,只要某个微信好友发起,凑够一定人数即可成团,并可以获得额外优惠的价格。甚至有电商为此打出不少“一元价”的商品促销。低价拉新,然后朋友圈的诱导分享,这对于急于用户数量的拼多多的来说使用此手段并无过错,朋友圈的那些闲人似乎更喜欢这么低价拼团或者砍价的模式。另一端,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方面,拼多多在早期为了拓宽平台产品的多样性,以降低门槛的方式来吸引商家入驻,然而这种方式其实应该是一种“野蛮扩张“。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质量把控方面全很难做到位。而过于追求质量又会影响到平台商品的多样性,这个时候质量管控和商品种类就形成了一个二律背反。而拼多多似乎无心应对这些,一心沉浸在用户数据的快速发展中。

作为平台,拼多多似乎也并不完善。拼多多平台上的商品早期大多以生鲜为主,而这些商品的物流均由供应商自行管理发货。但是生鲜因为涉及到库管、物流、供应链、批次等多个环节,被电商行业视为最难把控的品类。拼多多显然不具备整合自由物流的能力,为了快速发展,让供应商自行发货,看似自身模式更加轻盈,实则很多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在物流上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导致产品在最后一公里的环节出现问题。生鲜是普通家庭的刚需,再加上低价的噱头,就很容易吸引新用户。一旦质量管控不严格,就必然会出现风险。如果平台方拼多多不改变现状,长期来看在低成本的诱导式营销短期内吸引了用户,但是让平台失信的方式得不偿失,最终用户还是会流失。

拼多多深陷投诉泥潭,能否自我突破

一边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一边是漫天掩地的消费者投诉,眼看就要成为社交电商的杀出来的一匹黑马,却频繁遭遇用户的集体投诉。在商业媒体的关注重点中,用户数、GMV、投资额永远是赋予企业光环的法杖。但这样的光环背后拼多多以另一种方式走向了舆论的风口,翻开微博、知乎等贴近消费者的社交媒体,投诉与吐槽成为拼多多无限风光背后另一面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