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信谁的 也别信“托儿”的

2017-09-13 18:39:54    北京晚报  参与评论()人

在商品交易的过程中,虽然老话儿说买的没有卖的精,但最可恨的一种角色,其实应该是“托儿”。明知道这买卖里有猫腻,还推波助澜、摇吻鼓舌,促使消费者掏腰包。当然,托儿们绝对不是白忙活,事成之后,他们是要从卖家那里分钱的。

信息时代,电商发展如火如荼,很多卖家便打起了相关的算盘。消费者看不到真实的商品,只能看到图片和文字介绍,很难有真实的使用体验。那么,让一些人把美轮美奂的图片和满是溢美之词的文字,用所谓真实身份发出,对于很多相信“眼见为实”的消费者,一定会很大程度地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于是,我们在某些网店上看到了关于某件“宝贝”几千条“有图有真相”的五星好评,却在自己接到店家随货寄来的包裹中发现了“五分好评二十字以上评论加图片返现五元”的小条条。多半有良心的消费者不会为这几块钱的小利去拍图发赞美,但是,昧着良心觉得这几块钱不挣白不挣的人,也绝对不是没有。

上述“好评返利”,其实已经是电商销售中的明规则了。因此,许多人不再相信相关宝贝评价,转而到网络上去寻找答案。这下,恐怕又会掉入更“精致”的圈套。据多家媒体报道:如今,不少购物平台、网站都推出了用户“用后感”笔记分享功能,有不少用户在对某产品持观望态度时会翻翻他人写的笔记决定是否“拔草”,有些产品也因为这些笔记从小众产品变成了“网红”。随着“测评笔记”越来越受网购者欢迎,有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人利用小红书、大众点评、微博、朋友圈等多个购物、生活玩乐平台中的产品体验功能成为职业“写手”,通过“用后感”制造“网红”商品,而很多“商品”这些“写手”都不曾用过。一般这种文章是50元至80元一篇,但如果是所谓大V,一推就有“10万+”的阅读量,身价自然是不同的。

新时代的“托儿”们,在收着商家银子的同时,还享受着粉丝们的膜拜,对完全没用过没了解的产品大唱赞歌,丝毫没有是否误导了人们、是否会造成恶劣影响甚至是否触犯了法律的担心。而这些“托儿”所寄生的平台,又睁一眼闭一眼,大多表示无法判断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是软文,什么样的会员是“托儿”。同时,官方监管这些所谓体验文章也确实有难度。多软算软文?说成什么样算是“托儿”?如何界定真心推荐和写手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