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内容付费时代已来临 服务付费还会远吗?

2017-08-22 10:19:2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互联网精神并不以免费为前提。一个月的音乐会员12元,一个问题的回答199元……只要消费者受用,虚拟内容亦可明码标价。随着国人观念迭代,服务行业的付费时代已到来。以成本为计算的服务正从免费“裸奔”,走上合理付费的探索之路。

服务费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既尊重服务成本,又可拓宽消费体验,最终利好行业良性发展。

  免费经济背后的小九九

内容获利的弯路并不少见。“魏则西事件”犹在昨日。从百度搜索、今日头条不胜其扰的点击广告,到各种视频贴片迭出,免费内容往往与广告相依存,让媒体失去“中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通过免费乃至低价引来的大流量,通过内容导向何处,这个套路消费者懂得。从其他地方变向收取费用,维持成本或者获利,成互联网模式下盈利的“艰难探索”。

内容的价值无法展现不可怕。内容人才的价值被忽略、待遇无法提升、优秀人才出走、劣质内容充斥,才是“免费经济”对内容行业最大冲击。

和内容行业当初的境况相同,在不允许“加价”、航空公司降低代理费的背景下,哪怕是背靠航司的一级机票代理商,抑或携程、去哪儿网、途牛这样的在线旅游服务商(OTA),无不是用“亏损”在为消费链条输血。

国人付费观念迭代认可“出钱买服务”

在国外,OTA们已将“服务费”明确标注。以Booking.com(缤客)为例。通过其预订一家广州的酒店,在房费之外,下方会显示一行小字“6%增值税, 10%住宿方服务费”。

就国内而言,互联网纯免费时代渐行渐远。除旅游业外,微信、支付宝先后宣布收取提现服务费。从2013年QQ音乐、虾米音乐开始下载收费起,免费已久的华语乐坛逐渐转向收费,在当年引起轩然大波。时至今日,三大主流音乐App不仅下载收费,其经典专辑也采取“收费收听”模式。

知识产权日益被重视,内容制造者付出成本得到肯定。互联网经济不仅改变音乐产业的消费习惯,对影视行业也有冲击。在“会员抢先看”、“全网独播”、“会员专享”、“自制剧目”等营销方式下,腾讯、爱奇艺、搜狐、优酷等原有靠广告营收的视频网站,逐步在付费的道路上摸爬滚打,探寻合理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