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打击食品谣言 亟须法治发力

2017-07-21 16:37:25    中国商报  参与评论()人

猪肉里有钩虫,油炸不熟?香蕉浸泡不明液体,吃了有毒?从“速生鸡”到“空心草莓”,从“有毒香蕉”到“问题葡萄”,耸人听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大众的神经,也由此引起农产品销量骤减、价格下跌,对相关产业造成严重影响。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农业部近日曝光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谣言。

诚然,舌尖上的谣言之所以层出不穷,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打击乏力及造谣成本极低是其主因。

现今,大多食品安全谣言损害的是不特定的对象的声誉和利益,如之前的“苹果打蜡有毒”,其给众多的果农带来的危害非常严重,可这种行为无法用《刑法》规定的损害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罪追责,也不符合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要件,此类造谣者面临的最重处罚只是治安处罚,因而难以震慑传谣者。因此,打击造谣者才是治理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说,唯有对造谣者予以严惩,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才是遏制“舌尖上的谣言”的“七寸”。因此,打击“舌尖上的谣言”要靠法治发力。当务之急,要高悬“微信十条”“网络信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利剑,对胆敢以身试法者绝不姑息。同时,尽快补齐法律短板,研究并实施出台关于打击食品谣言犯罪的司法解释,从刑事层面对食品谣言犯罪保持一个高压的态势,正所谓“食品造谣直接入刑”。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越来越重视打击食品谣言。2017年国务院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中,其中一项就是推动《食品安全法》和《刑法》的司法衔接。随着这一措施的推进,对食品谣言的惩治或许会纳入到这项工作之中。可以预见的是,对食品谣言法治发力之时,即是“舌尖上的谣言”消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