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内部优惠券是馅饼还是陷阱:原价虚高 优惠券是噱头(3)

2017-07-13 17:07:25      参与评论()人

“衣服、电器、玩具,什么都有,也不管你需不需要,商品信息一股脑全往群里扔,就像走在路上被硬塞了一堆的小广告。”很快,程琳所在的群显示有上百条未读信息,“大多数的优惠券对我来说都没什么用处,辛辛苦苦‘爬楼’翻上半天,也未必能找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倒是有些本来不打算买的,看着看着有点动心。”

动心的感觉,张静也曾有过。上个月,她从类似的群里偶然看到一条玩具汽车机器人的商品信息,“说是电动万向,带动感音效,原价229,优惠券有150,用完券只要79。”张静直呼“划算”,立即下单,打算给五岁的儿子当礼物。

三天后,她满怀期待地打开快递,结果傻了眼,“质量太差了,简直就像20块钱的地摊货,充满电的情况下,两三分钟就跑不动了。现在看来,原价明显虚高,优惠券不过就是个噱头,东西根本不值那个价钱。”

误区

“手握优惠券不用就吃亏”

“网络平台代发优惠券其实是一种促销手段,用来吸引消费者购买这些商品。优惠力度看起来比较大,这对于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确实具有诱惑力,本质上和线下实体店的促销相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孙瑾表示,发放优惠券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刺激消费者产生非理性、计划外的购买行为来提高销量,而销量不仅是消费者网购中经常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搜索排序中的一个主要标准,较高的销量还能够刺激那些没有领优惠券的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

“这或许可以作为短期冲销量的工具,但对于长期维系顾客忠诚度不是很有利。”孙瑾认为,对消费者来说,网络平台代发优惠券存在一定的价格风险。推送的商品中,绝大多数并不是消费者所关注的商品,消费者不清楚商品的真实原价到底是多少,很难知道是不是商家提价后又发放优惠券。此外,还会有商品品质上的风险,推送的商品中很多是因滞销而积压已久的库存,这些商品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可能无法达到消费者的预期。

“部分消费者存在一种‘手握优惠券,不用就吃亏’的认识误区,商家正是抓住这个心理,源源不断地发放优惠券。”银川大学商学院特聘教授田广表示,电商的商品一般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因此单个消费者所承担的风险看似有限,但累加起来相当可观。他建议,消费者不要以能否获得优惠为原则,而是应当以自己的实际需求为导向,进行购买决策。

主笔:宗媛媛实习生陈洁玲插图: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