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消费 > 正文

译制片配音演员的辉煌与心酸:艺术上有收获,经济上没回报

2017-04-24 16:36:39    滂湃新闻  参与评论()人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上海书城与上海电影译制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举办了三本关于译制片书籍的签售活动。

刘广宁的《我和译制配音的艺术缘——从不曾忘记的往事》、潘争的《棚内棚外——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辉煌与悲怆》、张稼峰的《那些难忘的声音》三本关于上译厂的图书吸引了不少译制片的忠粉到场致敬。

三本书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上译厂所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从不同的视角解读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今年是上海电影译制厂成立六十周年。六十年来,上译厂共译制了来自40多个国家的1500多部影片,为引介世界电影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译厂出品的译制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它给那个时代的中国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独特的窗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化启蒙的作用。尤其是配音演员们创造出的独特的“外国语言”,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激发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配音艺术家刘广宁:最怀念的是辉煌年代的创作氛围

《我和译制配音的艺术缘——从不曾忘记的往事》是配音表演艺术家刘广宁几十年来记录下的关于当年工作、生活的点滴片段的旧文。

刘广宁谦虚地说,比起厂里好多的同事和前辈,自己并不算笔头勤快的。但一位来现场捧场的刘广宁的老邻居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刘广宁从小就“饱读诗书”,文学修养非常高,初中时就读了许多名著。

刘广宁说,如今将散乱旧作集结出版,“重读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小学生长大后再复习自己儿时的功课作业,心中有强烈的撞击。”

比起书写,刘广宁说自己还是更留恋话筒前的时刻,“我最爱的工作是在录音棚的话筒前录音。比起五光十色的舞台、热闹多彩的摄影场,灯光柔和、环境安静的录音棚显得单调多了。可在里面我感到最踏实安定,最能唤起我语言表演和艺术创作的激情。我喜爱这块艺术小天地。”

今年是上海译制片厂成立60周年,各种关于译制片的纪念活动相继举行。